『上国』基本释义(拼音、读音等)

上国的意思详解

词语解释

⒈  指国都以西的地区。春秋时称中原各诸侯国为上国,与吴·楚诸国相对而言。外藩对帝室或朝廷的称呼。指京师。

引证解释

⒈  指国都以西的地区。

《左传·昭公十四年》:“夏, 楚子 使 然丹 简上国之兵於 宗丘。”
杜预 注:“上国,在国都之西。西方居上流,故谓之上国。”

⒉  春秋 时称中原各诸侯国为上国,与 吴 楚 诸国相对而言。

《左传·昭公二十七年》:“﹝ 吴子 ﹞使 延州来 季子 聘于上国,遂聘于 晋,以观诸侯。”
孔颖达 疏引 服虔 曰:“上国,中国也。盖以 吴 辟在东南,地势卑下,中国在其上流,故谓中国为上国也。”
《国语·吴语》:“越 灭 吴,上征上国。”
韦昭 注:“上国,中国也。”
三国 魏 陈琳 《檄吴将校部曲文》:“﹝ 夫差 ﹞抗衡上国,与 晋 争长。”
清 刘大櫆 《送张福清序》:“昔在自古, 闽 粤 不齿於上国。”

⒊  外藩对帝室或朝廷的称呼。

《后汉书·陈蕃传》:“夫诸侯上象四七,垂耀在天,下应分土,藩屏上国。”
李贤 注:“上象四七,谓二十八宿各主诸侯之分野,故曰下应分土,言皆以辅王室也。”
三国 魏 曹植 《与杨德祖书》:“吾虽德薄,位为蕃侯,犹庶几戮力上国,流惠下民。”
唐 白居易 《祭迴鹘可汗文》:“抚有九姓,制临一方,气吞诸戎,名播上国。”
清 魏源 《圣武记》卷五:“惟 布达拉 一区,其土膏衍,其人秀好,其音 华夏,故 吐番赞普 都之,以鞭挞四夷,抗衡上国。”

⒋  指京师。

南朝 梁 江淹 《四时赋》:“忆上国之綺树,想 金陵 之蕙枝。”
《资治通鉴·唐德宗建中二年》:“今海内无事,自上国来者,皆言天子聪明英武,志欲致太平,深不欲诸侯子孙专地。”
胡三省 注:“时藩镇窃据,自比古诸侯,谓京师为上国。”
《红楼梦》第四回:“薛蟠 素闻得都中乃第一繁华之地,正思一游,便趁此机会,一来送妹待选,二来望亲,三来亲自入部销算旧账,再计新支,--其实只为游览上国风光之意。”

国语辞典

⒈  旧时南方吴、楚诸国对中原诸侯国的称呼。

《左传·定公四年》:「吴为封豕长蛇,以荐食上国。」
《文选·陈琳·檄吴将校部曲文》:「及其抗衡上国,与晋争长。」

⒉  外藩对朝廷或附庸国对宗主国的称呼。

《文选·曹植·与杨德祖书》:「吾虽德薄,位为蕃侯,犹庶几戮力上国,流惠下民。」

⒊  京师。

《资治通鉴·卷二二六·唐纪四十二·德宗建中二年》:「今海内无事,自上国来者,皆言天子聪明英武,志欲致太平。」
《红楼梦·第四回》:「薛蟠素闻得都中乃第一繁华之地,……,其实则为游览上国风光之意。」

⒋  国都的西边。因位上游而得名。

《左传·昭公十四年》:「楚子使然丹简上国之兵于宗丘,且抚其民。」
晋·杜预·注:「上国,在国都之西。西方居上流,故谓之上国。」

上国词语接龙

  • 1、国手精通某种技能(如医道、棋艺等)在国内数第一流的人,也指入选国家队的选手。
  • 2、国书一国派遣或召回大使(或公使)时,由国家元首写给驻在一国元首的文书。大使(或公使)只有在向所驻国呈递国书以后,才能得到国际法所赋予的地位。
  • 3、国姝1.犹国色。指姿容极美的女子。
  • 4、国术指我国传统的武术。
  • 5、国税1.国家征收的租税。
  • 6、国祀1.古代帝王举行的隆重祭祀。
  • 7、国嗣1.皇位继承人。
  • 8、国叟1.国老。指年老致仕之卿大夫。
  • 9、国俗1.一国的风俗。 2.清王朝统治者称其本族风俗为国俗,以别于汉人风俗。
  • 10、国粟1.国家储备的粮食。
  • 11、国太1.帝王之母的俗称。多用于小说戏曲中。
  • 12、国帑〈书〉国家的公款:盗用~丨消耗~。
  • 13、国讨1.国家的讨伐或声讨。
  • 14、国体①表明国家根本性质的国家体制,是由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来决定的。我国的国体是工人阶级(经过共产党)领导的,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无产阶级专政。 ②国家的体面。
  • 15、国统1.指国家体制或体统。 2.君主一脉相传的统绪。犹正统。
  • 16、国图1.国家的版图。 2.指国家。
词语大全网提供上国的意思,上国的拼音读什么?英语翻译、上国例句等详细信息。
本文地址:https://ci.cnpoem.net/hc2rlp2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