『小学』基本释义(拼音、读音等)

小学的意思详解

词语解释

⒈  对儿童、少年实行初等教育的学校。

primary school; elementary school;

引证解释

⒈  对儿童、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。我国 西周 即有小学,此前则名曰下庠、西序、左学等,其后亦名称不一。官学如四门小学、内小学,私学如书馆、乡塾。近代小学始于19世纪末。 《大戴礼记·保傅》“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,学小艺焉,履小节焉” 北周 卢辩 注:“小学,谓虎闈师保之学也……《白虎通》曰:八岁入小学,十五入大学是也。此太子之礼。 《尚书大传》曰:公卿之太子,大夫元士嫡子,年十三始入小学,见小节而履小义;二十而入大学,见大节而践大义。此世子入学之期也。又曰:十五年入小学,十八入大学者,谓诸子性晚成者,至十五入小学,其早成者,十八入大学。

内则》曰: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,学书计者,谓公卿以下教子於家也。”
宋 朱熹 《<大学章句>序》:“人生八岁,则自王公之下,至庶人之子弟,皆入小学,而教之以洒扫、应对、进退之节,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之文。”
沈从文 《从文自传·辛亥革命的一课》:“民 三左右地方新式小学成立, 民 四我进了新式小学。”

⒉  汉 代称文字学为小学。因儿童入小学先学文字,故名。 隋 唐 以后为文字学、训诂学、音韵学之总称。

《汉书·艺文志》:“古者八岁入小学,故《周官》保氏掌养国子,教之六书,谓象形、象事、象意、象声、转注、假借,造字之本也。”
《隋书·经籍志》始以有关研究文字、训诂、音韵著作备于小学。 鲁迅 《书信集·致曹聚仁》:“太炎先生 曾教我小学。”

⒊  犹小道。谓琐屑之学。

《陈书·傅縡传》:“顷代浇薄,时无旷士,苟习小学,以化蒙心,渐染成俗,遂迷正路。”

国语辞典

⒈  实施初级教育的学校。

说文解字序〉:「《周礼》八岁入小学·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。」
宋·赵升《朝野类要·卷二·称谓·神童》:「十岁以下能背诵,挑试一经或两小经则可以应补州县小学生。」

如:「国民小学」。

⒉  研究文字字形、字义及字音的学问。包括文字学、声韵学及训诂学等。

如:「朱骏声著有说文通训定声、小学识余等书。」

⒊  宋人称洒扫、应对、进退之类的仪节为「小学」。

宋·朱熹〈大学章句序〉:「若曲礼、少仪、内则、弟子职诸篇,固小学之支流余裔。」

⒋  小道,末流琐屑之学。

《陈书·卷三〇·傅縡传》:「顷代浇薄,时无旷士,苟习小学,以化蒙心,渐染成俗,遂迷正路。」

小学词语接龙

  • 1、学区1.学术领域。 2.根据中﹑小学分布情况所划分的管理区,目的是便于学生上学和对学校的业务领导。
  • 2、学取1.学得;学着。
  • 3、学人1.求学的人。 2.学者,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或造诣的人。
  • 4、学僧1.谓有学识的僧侣。
  • 5、学尚1.学问高深。 2.学问;学识。
  • 6、学舌①将别人的话传开去:弄嘴学舌|碰上个学舌的,就会生出事非来。 ②模仿人家说话:鹦鹉学舌。
  • 7、学舍1.学校的房舍。 2.犹学校。
  • 8、学涉1.广学博览。 2.指学识修养。
  • 9、学生①在学校肄业或在其他教育、研究机构学习的人。 ②向老师或前辈学习的人。也用于弟子对老师或前辈的自称。
  • 10、学省1.即太学。古代中央政府设立的国学。
  • 11、学师1.教师。亦以称府﹑州﹑县学学官。
  • 12、学时1.教学的时间单位。也称课时。指一节课的时间。通常为四十五分钟或五十分钟。
  • 13、学识学术上的知识和修养:陶行知先生学识渊博,道德高尚。
  • 14、学使1.即学政。
  • 15、学士①有学问的人。也泛指读书人:文人学士|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。 ②古代掌编纂撰述的官称,按不同职称冠予头衔:侍读学士|翰林院学士。 ③学位的一种。一般为最初一级的学位。大学本科毕业时由学校授予。中国授予学士学位的条件是: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,成绩优良,在本门学科已较好掌握基础理论、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,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。
  • 16、学世1.书香门第。
词语大全网提供小学的意思,小学的拼音读什么?英语翻译、小学例句等详细信息。
本文地址:https://ci.cnpoem.net/885j364p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