『吐舌』基本释义(拼音、读音等)

吐舌的意思详解

词语解释

⒈  伸出舌头。由内热而引起的一种病状。

⒉  惊奇貌;惊恐貌。

⒊  谓发言。

引证解释

⒈  伸出舌头。由内热而引起的一种病状。

《汉书·丙吉传》:“吉 前行,逢人逐牛,牛喘吐舌。”
汉 应劭 《风俗通·正失·叶令祠》:“县中牛皆流汗吐舌,而人无知者。”
《医宗金鉴·幼科杂病心法要诀·吐舌》:“吐长收缓名吐舌,皆是心经有热成,面红烦渴溺赤涩,泻心导赤服即寧。”

⒉  惊奇貌;惊恐貌。

唐 韩愈 《送穷文》:“言未毕,五鬼相与张眼吐舌,跳踉偃仆,抵掌顿脚,失笑相顾。”
明 都穆 《都公谭纂》卷上:“寧阳 乃下令:‘军士有夺人财物者斩。’三军皆吐舌。”
清 钱泳 《履园丛话·报应·孽报》:“道光 元年五月,忽染时疫,兄弟叔侄以及老少妇女接踵而死者,至十八人,仅存两岁幼孩而已。闻者为之吐舌。”
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三回:“土老儿吐舌道:‘道臺!那还不晓得是个甚么行情呢!’”

⒊  谓发言。

明 李贽 《与弱侯》:“僕何如人,敢吐舌于兄之傍乎?”

国语辞典

⒈  伸出舌头。表示惊讶的动作。

《红楼梦·第四一回》:「刘姥姥听了,摇头吐舌道:『我的佛祖!倒得十来只鸡来配他。怪道这个味儿。』」

吐舌词语接龙

  • 1、舌本1.舌根;舌头。
  • 2、舌敝1.见"舌弊"。
  • 3、舌弊1.亦作"舌敝"。 2.谓说话很多﹐舌为之疲。
  • 4、舌辨1.亦作"舌辩"。 2.唐宋时称说书者为舌辨。 3.口才敏捷。
  • 5、舌辩1.见"舌辨"。
  • 6、舌端1.舌尖﹐舌头。 2.舌所以言﹐因引申为言词。
  • 7、舌锋1.谓言词犀利。
  • 8、舌耕以教书讲学谋生:舌耕之徒|舌耕三十载。
  • 9、舌簧1.巧舌。语出《诗.小雅.巧言》:"巧言如簧。"
  • 10、舌挢1.舌头举起。形容惊异的样子。
  • 11、舌举1.舌翘起而不能动。指理屈词穷。
  • 12、舌人1.古代的翻译官。
  • 13、舌伤1.指言论对人精神上的损害。
  • 14、舌苔生于舌面上的一层苔状物。正常人的舌苔薄白而润。舌苔增厚,表明有寒湿、消化机能差。舌苔厚而腻,表明体内有痰湿,多见于慢性支气管炎、哮喘、支气管扩张等病人。舌苔黄腻,表明胃有湿热,多见于慢性胃炎、消化性溃疡病等。黑苔多见于正在使用各种广谱抗生素的人或严重肾亏者。
  • 15、舌头1.口中辨味﹑助嚼﹑助发音的器官。 2.称为侦讯敌情中捕获的敌哨。
  • 16、舌言1.说话含糊不清。 2.指讲空话而无实际行动。
词语大全网提供吐舌的意思,吐舌的拼音读什么?英语翻译、吐舌例句等详细信息。
本文地址:https://ci.cnpoem.net/781cqnha.html